《幻想与现实》读后感800字
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,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,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。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?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《幻想与现实》读后感800字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众所周知的是,知识可以给予我们力量在知识之中,我们可以体验到更加丰富的生活,在《幻想与现实》中,曾奇峰经常谈及到几个话题,“自我意识的限度、建议、话语的建构,比如,在自己的潜意识之下,对于他人的攻击便是“虐待”,而对于自己的攻击,便是“抑郁”。攻击分为两种行为,外在与内在,无论是哪一种,都是心理活动的投射。
例如,在《孩子,你不欠父母任何东西》一书中,曾奇峰曾提到,生活若是被别人决定过多,那么这种生活便是没有价值的。许多父母会因为担心孩子会犯错误,因此就会产生控制孩子行为的想法。但是这种行为无疑加重了孩子的压力与负担,同时也是对孩子的自主能力的扼杀。显而易见的是,在父母控制下的成长的孩子,人格是不健全的,由此,他不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。反作用力总是和控制欲联系在一起的,控制欲迟早会到达一个人的底线,更何况是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`孩子,所以我们说这种行为就像一个反作用力的触发点。
攻击在心理学里来讲,本身便是一种自卫的行为,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通过投影角度来进行消除。我们每个人对于外界不同的态度便是我们投影角度的不同,因此根本就没有好坏之分。因此,文章中经常出现的观点便是纯属作者的主观愿望。曾奇峰曾经感叹道:“如果一个人想要身边的人都感觉到舒服,那么这个人很可能就找不到自己。”
另一个例子是“抑郁症从何而来。”曾奇峰提出通过调整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的比例来解决“虐待和抑郁症”。事实上,要走出投射(归因)的圈子,你会发现没有归因不一定能让你感觉更好。事实上,在这一章中,我认为许多观点是中立和务实的。例如,“有效利用比理性更重要。理性往往着眼于过去,而注重效果往往着眼于未来。效果是计划的基础,是一切行动的指标。”然而,许多人很难适应和接受放弃归因。我们的大脑更喜欢对原因进行分析和判断,似乎仅仅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和判断就已经克服了问题,由此也就放弃了思考,导致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。
其实全书的观点,更多的着眼点仍旧是关系学,既然是关系学,那么在关系中也必定会有局限。如果我们在心理上过多地依赖于关系本身,那么我们势必会牵连出“内归因,外归因”。但其实在关系学中,我们所要做的仍旧是认识自我,唯有真正地认识自我,我们才能见识到真正的自我,才能在所有的关系中得到游刃有余的感觉。
在所有的心理学分析之中,唯有真正认识到自我的价值,才能真正化解悲伤。但正是这种内在的力量会转化为我们前进的动力,因此,我们必须认识到自身的价值,才能真正地学会如何与自我相处,如何学会成长。在《幻想与现实》中,我学会的是如何正确倾听自己的内心,因而获得正确的自我认知。
版权声明
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,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,文章仅供学习观摩,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。
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@rediffmail.com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本文地址:http://www.15033.cn/zwtc/duhougan/2021-09-23 081818/414408.html